【国际眼科时讯】 两会特别报道丨何伟教授:近视防控,尽早发现,尽早干预,精准防控,刻不容缓

  • 2022-03-07 08:24:21
  • 国际眼科时讯

  编者按:3月4日15时,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,2022年全国两会正式开启。又是一次奔赴春天的约会,又是一场协商民主的盛会。值此盛会,与全国政协委员、博天堂集团董事长何伟教授一起关注民生,关注全民眼健康。两会个人提案中,何伟教授就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、基层医生培训、关爱农村留守老人等热点问题,提出了自己的建议。


  构建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生态圈,科学精准防控近视

12-640.jpg

  近年来,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呈高发、低龄化、重度化趋势。新形势下,尽早发现,尽早干预,精准防控,刻不容缓。何教授建议健全近视防控体系,强化基层眼保健能力,开展全社会眼健康知识普及教育,引导高校培养高质量眼健康管理专业人才,构建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生态圈,推动近视防控工作取得新进展、新突破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为确保实现《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(2021—2025年)》和《“十四五”全国眼健康规划(2021-2025年)》的工作目标,何教授提出如下建议: 

  一、打造“近视防控365体系”, 构建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生态圈。借助数字技术,建立国家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管理服务平台。依托国家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管理服务平台,实现对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的动态监测与智能管理,实现365天x24小时的近视防控;围绕近视发展全周期,精准制定相应的预防、管理、控制、跟踪方案;全面关注儿童青少年视觉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、全面发挥多种干预措施的积极作用,包括基因检测、中医干预、药物、光学、心理、功能训练、环境改善等;借助数字技术,渗透儿童青少年学习、娱乐、医疗、居住全生活场景;动员全社会力量,形成家校医政四位一体的联动近视防控体系。

  二、加强基层近视防控服务能力建设,打通近视防控最后一公里。通过智能设备、数字技术让创新技术下沉至社区和乡村,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,建立社区智慧眼健康管理诊所和乡村智慧眼健康管理站,打通近视防控最后一公里,确保基层得到专业的近视防控保障。

  三、开展全社会眼健康知识普及教育,提升全人群眼健康知识普及和防控意识。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结合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、校医+骨干教师+家长+学生+眼科专业人才的全人群培训教育,帮助儿童青少年掌握科学用眼、护眼知识,帮助校医、骨干教师监管学生眼健康。

  四、引导高校培养高质量眼健康管理专业人才。引导高校大力培养眼视光、健康管理、健康教育等眼健康管理专业人才,不断提高近视防控专业人才数智化水平,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输送高质量眼健康管理人才。

  构建医防融合数字化体系,筑牢乡村振兴健康基石

10-640.jpg

  2021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一年。虽然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全面胜利,我国的贫困县已全部脱贫摘帽,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,还要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,要防范贫困反弹。在全民对于健康日益重视的背景之下,受限于医疗资源的整体短缺与分布不均,在广大乡村,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相对薄弱,仍然面临着诊断难、用药难、信息化水平差等痛点。如何让农村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得上病、看得好病?何教授总结了相关建议:

  一、以互联网培训模式赋能,助力基层医生培养。基层医生是构筑“全民健康”的基础力量,是基层百姓的健康“守门人”,筑牢乡村振兴健康基石,加强县乡村基层医生队伍建设最为关键。面向基层医生传统的业务培训多在线下,这种培训形式对于基层医生,尤其是偏远地区基层医生来说并非易事。因此,建议依托互联网、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,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,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特别是村医的培训,探索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国家级数字化基层医生培训平台,实现医疗领域的教育培训、医学科普等模块的共享,为县域和乡村的基层医生量身打造数字化培训服务体系,把先进成熟的诊疗方案和技术向基层推广,助力基层医疗队伍建设。

  二、以数字技术为支撑,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。在政府主导下,发挥互联网医院优势,由各地互联网医院牵头、协同县、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,组建紧密型互联网医共体,构建“云管理”、“云服务”、“云检查”、“云药房”、“云公益”五大云平台,形成责任共担、管理统一、服务同质、利益共享的数字乡村医防体系。

  三、以健康新基建为引领,打造智慧乡村健康管理站。以“智慧乡村健康管理站”激活健康新基建在乡村落地路径,改善乡村医院和卫生站就医环境,以人为本,以科技赋能,借助智能化诊断设备,实施数字化管理,优化服务流程,为乡村百姓提供便捷、安全、高效的健康医疗服务,在乡镇形成“医+药+检+险”的区域服务闭环,实现疾病预防、检验检测、科普教育、轻问诊等健康服务,让乡村百姓足不出村,就能享受到一站式健康管理。

  四、以“为群众治病”转向“帮群众防病”为方向,打造数字化慢病管理模式。发挥医联体资源统筹优势,以高血压、糖尿病等慢病患者全周期健康管理为突破口,推进数字化慢病医防模式在乡村落地,依托数字化平台,对慢性病患者实行统一管理和分级诊疗,实现数字化全覆盖,利用诊前、诊中、诊后时间,为乡村基层慢病患者提供预约、筛查、建档、随访、健康教育等服务,让慢病康复留在基层。

五、以大数据赋能,织密因病致贫返贫防护网,落实农村人口基本医保、大病保险、医疗救助三重制度综合保障政策。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,降低并统一大病保险起付线,对包括脱贫不稳定户、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等易返贫致贫人口,加大医疗保障政策倾斜力度,让他们“看得上病、看得起病”,提高他们抵御大病风险的能力。

  关爱农村留守老人 加快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

13-640.jpg

  博天堂化过程中的人口流动使农村老龄人口遭遇养老困境,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,我国农村的老龄化水平远高于城市,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留守老人,使农村地区人口养老面临更大压力,建议加快推进城乡养老融合,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,让农村老人体面养老,安享晚年。在老龄化不断深化、老龄化城乡倒置的背景下,着力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,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亟待解决的问题。对此,何教授阐述了相关措施:

  一、在全国范围内,推动建立县、乡、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,持续做好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关爱服务。

  二、在广大农村中心城镇优先发展“医养结合”模式。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康复、护理、安宁疗护病床和养老床位。同时,加快推进“互联网+照护服务”。建立“互联网+人工智能+大数据+远程诊疗+健康管理”的健康模式,通过建立健康档案,一对一进行健康管理、预防和干预,打通医养服务最后一公里,真正实现医养融合。

  三、增强农村养老服务的供给能力。

  四、鼓励私营企业、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。

  五、提升基本养老保障水平,加强基本服务体系建设。

  六、培养本土养老服务队伍。

(转自国际眼科时讯 )